close

此文收錄於包子逸的新書《風滾草》

溫馨提醒:請以購買代替瀏覽
出版業的冰原期需要和您借火

 誠品2017年四月選書、博客來2017四月選書
● 博客來:https://goo.gl/rdrLe8
● 讀冊生活:https://goo.gl/53jJXP
● 誠品:https://goo.gl/4JAkPt

《風滾草》後記﹝點此

=

 

〈嘉義的自由女神與尿尿小童〉

文◎包子逸 (原載於2016-06-22 自由副刊)

 

嘉義市中心有座縮小的自由女神像,高高站在交通繁忙的民族路路岔小島上,島的四周圍了一圈刻苦耐勞、不易折損、毫無特色的灌木叢,是台灣典型的安全島植物。灌木叢被修剪成一圈沒有存在感的低矮樹籬,塑膠柵欄一樣,讓人徹底忘記它們也是會呼吸的生物。

  • 圖◎顏寧儀

    圖◎顏寧儀

女神踩著一個宛如節拍器的高大底座,上頭寫著「團結博愛」等八股格言。她忍著五十肩的困擾高舉火炬,黑色電線從眼前穿越,房仲、餐廳和 蛋捲的巨型廣告看板蝦兵蟹將一樣緊緊簇擁著她,那些需要兌換的欲望如此龐大,使得女神看起來嬌小玲瓏。此時腳底下摩托車騎士噗噗催油門經過,可能一輩子都 沒有注意到女神的存在。

這位旅居嘉義的外籍女神坐擁的景觀視野,和站在曼哈頓以及東京台場的親戚們比起來,確實不夠壯麗或浪漫,但有大隱隱 於市的意思。我因此想起,前陣子看到一部片,開場沒多久就出現了好萊塢老套的「天哪!那是自由女神哪!」歐洲難民坐船抵美的喜相逢畫面,他們指著女神像眼 睛閃閃發亮、歡欣鼓舞,激情得像一場歌舞秀,讓我看不下去,直接把片子關掉。我不喜歡這種宣揚神格化美國自由領土的俗濫劇情,和現實格格不入。

卓 別林在1917年拍攝過一部默片短劇《移民》(The Immigrant),片中也有移╱難民看到自由女神像的畫面,那大概是美國影史中唯一沒有在自由女神像上塗滿美國夢蜜汁的故事,鏡頭以擬真手法拍攝自由 女神從側邊緩緩移入視線,本來坐在甲板上的人們紛紛站起來欣賞這一幕,他們仔細卻寧靜地凝視著,臉上有喜悅但有更多的疲倦,整個過程只有短短幾秒,完全沒 有好萊塢式「狂喜」表情的渲染,接下來要下船了,突然有船員拉出鐵鍊,把他們像動物一樣隔離在等待線後方,一群人推擠著,表情既無奈又驚懼。凝視自由女神 像那幕耐人尋味,也遠比那些好萊塢誇張的場面調度來得更真實點題──一支耗盡力氣拔河的隊伍,在拔河結束耗盡力氣的剎那,就算得知終於結束了奮鬥,他們也 不會有力氣「突然之間站起來狂歡奔跑」,更何況是那些歷經滄桑、對茫然未知新世界有複雜情緒的外來者。

舊世界的破敗、船艙上的動盪,接下來 要在埃利斯島(Ellis Island)上接受檢調,並且在異地謀生的過程,沒有一件是浪漫的嘉年華會,甚至異常折磨人,我不曉得為什麼好萊塢總是要把當年的移民演得像毫無生命歷 練的呆頭鵝,把自由女神詮釋得像某種可以讓人瞬間嗨爆的精神失控毒品。卓別林令人敬仰的地方在於,他拍的是誇張的喜劇片,片中卻有很多很細緻、直指人心深 處的地方,偷渡了許多寧靜深刻的鏡頭,充滿批判性,笑鬧之中往往讓人感覺悽涼。在《移民》之中,他透過一個身無分文的移民者境遇,以滑稽的過程描述當年移 民者所遭遇的現實和歧視,然而他也不忘給予移民者圓滿的愛情,我覺得那才是最接近人性真實、無論在何處都能獲得的最好的希望。

我那來自嘉義 的朋友說,嘉義不只有(幾乎無人理會的)自由女神,還有來自比利時的尿尿小童喔,就在中山公園裡面。我突然想到,路過嘉義市區時,我也撞見過東門圓環中央 佇立了幾個拙劣的尿尿小童仿品,彷彿是在宣揚全球化的無遠弗屆,嘉義顯然有五尊以上公然灑尿的藝術雕像,我見到的四位膺品尿尿小童和自由女神一樣,高高站 在馬路口半空中,肚子凸出朝東西南北各自努力宣洩,身旁的路樹似乎因為有了童子尿的滋潤,比自由女神腳邊的樹叢來得更高大、更翠綠。●

arrow
arrow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