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化與人物報導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BD0400_P_01_03.jpg
 

📓博客來 https://bit.ly/33w9ZEi
📓金石堂 https://bit.ly/3xZOl9J
📓誠品 https://bit.ly/3o3RpNo
📓讀冊 https://bit.ly/3f1Ou3y
📓MOMO https://bit.ly/3hkPp1U
📓獨立書店 https://fribooker.wordpress.com/bookstore/

好囉,我的新書《小吃碗上外太空》上市了。
為什麼取這個書名呢?因為整本書是以「清輝窯」這個上個世紀已經絕版的小吃碗串場,如果你很頻繁地吃小吃,又經常光顧老店,你應該看過他們的碗,只是叫不出名字。
清輝窯品牌曾經在上個世紀稱霸小吃業界,隨著鶯歌產業沒落,於世紀末華麗變身,轉型投入精密科技產業。清輝窯的第一代生產的是那種轆轤轉出來的陶碗,到了第三代,他們已經是航太科技、台灣IDF戰機(過濾網協助製造起落架)、韓國三星陶瓷散熱片等精密陶瓷科技零件的供應商。﹝Magic!﹞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包子逸

原載於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出版之《Fa電影欣賞》175期

 

2018年夏日,《命帶追逐》數位修復版和《范保德》連袂上映,彷彿命中注定的久別重逢。

 

《命帶追逐》是蕭雅全2000年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此後近乎十年磨一劍,2010年交出《第36個故事》,2018年才有新作《范保德》。細火慢熬的十八年間,三部電影的調性與遭遇分別產生了微妙的質變,無論是導演的觀點或台灣國片市場皆出現了幾度轉折。

 

《命帶追逐》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以音樂調性、都市場景打造出風格鮮明、節奏明快的故事,視角特殊,俏皮但又充滿蕭氏風格的人生省思,當年獲得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與最佳新導演肯定,卻遇及前所未有的低迷國片市場,從未上檔成為院線片。此後,《第36個故事》成為最為人所熟知的蕭雅全電影,而《命帶追逐》誕生的十八年後,同樣對「宿命」多所著墨的新作《范保德》姍姍來遲,褪去了《命帶追逐》的戲謔、《第36個故事》的輕快,《范保德》彷彿成了世故大叔,沉吟低迴,滿布歲月之痕。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設限電影魂,台灣十二年尋生活的根〉
 
/包子逸

 

電影《盛情款待》四月在台灣上映,導演陳鈺杰卻不自我設限,爽朗地為自己下了這樣的定位:「我是film maker,不是director」──在《盛情款待》製作過程中身兼六職:編劇、製片、導演、攝影、剪輯、特效顧問,也長期在台灣電影產業中從事攝影、編劇等工作,創作能力紮實而廣角。

 

說陳鈺杰身懷十八般武藝並不非誇飾,從小在美國長大的他,小小年紀已在各領域展現驚人的天分,除了玩攝影,熱愛小提琴演奏的他,高中是樂團首席,愛玩電玩也鑽研電腦,高中乾脆與朋友開了一間電腦與網頁設計公司,大學本來主修資訊工程系,一直到大三才轉念電影,畢業後到台灣研修電影研究所。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包子逸

 (原載於:天下雜誌特刊:誠食款款行 III 菜市場不思議‧春季號/2018)

 

「蘇菜日記」是在臉書江湖上走跳、自成一格的粉專,專門紀錄一位年輕小姐逛市場的心得。

這位小姐姓蘇,朋友也都喊她:「蘇!」,但姑娘其實名為蘇凌,並非單名「菜」,蘇菜是「蘇去逛菜市場」的意思。

和那些正經八百的美食評論不同,「蘇菜日記」是活生生的網路喜劇版清明上河圖,擅長速寫市場的海海人生,文風詼諧,觀點另類──只要有心,整座市場都是蘇的人生小劇場。

想認識蘇菜日記的本尊,最好的方法自然是與她相約逛市場。

我們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前進木新與木柵兩個市場,貫徹「蘇菜日記」的創立宗旨,把市場逛好逛滿。這兩座市場有許多從石碇、深坑遠道而來的游擊攤販,專門賣自製食品或自種蔬菜,青菜蘿蔔上經常還沾著新鮮的土,是其他台北市場少見的風景。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包子逸

﹝刊載於《FA電影欣賞ISSUE 172-173 秋冬季合刊號

 

 

54屆金馬獎典禮中,最佳男配角頒獎人林美秀打開最佳男配角得獎者信封,看到了名字,尖叫了一聲,聲調裡有掩藏不住的興奮。下一秒,另一位頒獎人陳玉勳宣布:陳竹昇以《阿莉芙》Sherry老闆娘一角獲獎。此時,走道隔壁與陳竹昇合演《大佛普拉斯》的莊益增興奮地跳起來,「肚財」陳竹昇豪爽而誇張地吻了「菜埔」的臉,前方的黃信堯伸長手臂用力鼓掌,給了他結實的擁抱;走下兩層階梯,他看見坐在靠走道座位上的「吳sir」吳念真,上前雙手緊握住對方的手,彷彿有許多心底話都灌注在那一握。

走上台,陳竹昇張開雙臂走向林美秀,兩人擁抱,觀眾可以看到美秀已經攔不住熱淚,「你好棒,」她悄聲說。聚光燈掃過他們,金馬獎座霎時閃出一道金光,照亮了兩人的臉。此後,清瘦的陳竹昇在麥克風前,貢獻了本屆金馬獎最動人的其中一段感謝詞。

這些人、這段致詞短短不到五分鐘,但在那電光石火之間,認識陳竹昇的人都明白這些相會與點滴背後有很長的一段故事,也知道當他說「我是一個做劇場的人」,並且對前輩表達感恩與思念之情時,是如何情深義重。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包子逸

﹝刊載於《FA電影欣賞ISSUE 172-173 秋冬季合刊號

說個好故事-吳德淳動畫創作展

夏末秋初,板橋的「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舉辦了吳德淳動畫創作展,宣傳海報上是一張看似水中漂流的老派籐椅,椅腳旁冒出一名身形迷你、載浮載沉的西裝頭男子,滿臉嚴肅地高舉右手,彷彿在宣示崇高的理想,但也像滅頂前的呼救。

吳德淳最早的動畫作品《簡單作業》(2009)也出現過這麼一張老派籐椅,藤椅正是故事中的阿公講古逼哭阿爸的寶座;西裝頭男子取材於2013年的動畫短片《大國民》,片中主角有妄想症,志向很浮誇,直到病塌才猛然想起最初的小小夢想,只是替阿嬤蓋間廁所。回顧吳德淳歷年來的動畫作品,幾乎都能看到這張海報裡所呈現的混搭趣味:在取材於個人經驗的復古情調之中,洋溢著魔幻寫實、黑色幽默的筆觸,並且穿插民間生活的細節。

 

從鱔魚麵到會飛的湯圓

吳德淳的動畫創作皆為台語配音,《簡單作業》故事裡的小男孩自述台語都是小時候阿公教的,說的也是導演自己的生長背景。吳德淳出生於麻豆,兒時與阿公同住,阿公是理髮師,每每剪完頭髮就去看戲,看完戲總是會託人買鱔魚麵回家,並召喚吳德淳來吃一口。《大國民》裡的男主角「替阿嬤蓋廁所」的小心願,以及《暗河》(2016)中雞鴨環繞的鄉間風光,同樣取材自兒時經驗。兒時家中茅廁離家遠,晚上出發到廁所總是讓幼小的吳德淳舉步維艱,阿公為了替他壯膽,總會賞他一根「打鬼棒」,有茅廁陰影的他總是很羨慕對面有錢人家有舒服的廁所。長大後的吳德淳,每次返回麻豆總要吃碗鱔魚麵,而這些生活回憶的細節也透過了不同形式,在往後作品中發酵,變成故事中一言難盡的伏筆。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包子逸
﹝刊登於《放映週報》604期,7/28/2017﹞

 

九把刀拍電影也快十年了。

早年我們所熟悉的九把刀是多產的小說家,自從1999年開始,他就像水龍頭一樣源源不絕寫書,出版產量驚人。「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無論演講或說故事,他總是不厭其煩闡述這個想法,彷彿一名總是在小碎步跳躍暖身的拳擊手,特別享受流血流汗的過程。

2008 年,九把刀導演了第一部短片《三聲有幸》,片子只有26分鐘,他在《獵命師傳奇》第18卷的序文裡難得正經八百地說,拍完這部短片,「電影世界的輪廓,我才弄懂了一小部分,一切都還模模糊糊的,就這麼帶著戀戀不捨的表情離去,不是我的戰鬥風格。……我想把電影這個履歷欄位,做得更帥更漂亮更厲害,更沒有悔恨。」

做為一名總是準備出拳的「戰鬥型」創作者,寫出這麼一段熱血的告白可不是隨便哈拉而已。接下來,他開始近身搏擊,以導演、編劇、出品人與監製等多重身分密集上場,勤快地觀摩、演練電影功夫,2010年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票房華麗,也成為流行文化話題,新人導演的戰鬥Round 1成績相當不錯。

過去,九把刀書上的作者自介常寫:「當今華人文壇創作幅度最大的作家」,「最幸運的人,也是最努力的人」。自從他拍電影之後,台詞改了,變成:「最幸運的導演,最努力的作家」。然而,即使幸運而且努力,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報告老師!怪怪怪物!》卻遲遲等到今年七月才登場。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包子逸  ﹝刊登於《聯合文學》2017年六月號,No.392

 

一八八一年,巴黎「黑貓夜總會」(Le Chat Noir)在蒙馬特小丘上開張,燈火輝煌。

過著波西米亞夜生活的「黑貓」桀傲不馴,在此川流不息的藝文創作者包括年輕而尚未成名的畢卡索、憂鬱而右耳仍健在的梵谷,薄綠色的苦艾酒熱吻創作者的血管,舞台表演與美學的議論熾烈,召喚眾人的繆斯女神,新的藝術流派遂在黑貓眼底風生水起,如花粉傳播般飄散在歐洲大陸。

無獨有偶,從十九世紀末一直到一九四八年共產黨接管布拉格之前,當地咖啡館扮演的角色相當類似於巴黎左岸的「黑貓」,具備沙龍、夜總會、藝文俱樂部的多重功能,捷克知識分子與藝文人士長期在咖啡館看戲、朗讀、辯論,甚至跳舞。之後在政府思想控制最嚴苛的那些年,倖存的咖啡館則演化成醞釀革命思想的秘密基地,也是地下藝文活動互通有無的窗口。

布拉格雖然長時間受到奧匈帝國的直接控制,咖啡館的蓬勃發展亦複製了維也納對咖啡因的癮頭,但在精神上,它經常把巴黎左岸視為仿效、致敬的對象,乃至於捷克知識分子幾乎無人不造訪巴黎,遊學、移民巴黎者為數可觀。這種神祕的「巴黎情結」甚至具體幻化為某個神祕的地方景觀──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任何人只要坐在布拉格市中心的斯拉維亞咖啡館(Café Slavia)窗邊,眼睛飄向城堡的方向,不必有千里眼即能「直視」艾菲爾鐵塔,如此魔幻的奇景並不是因為布拉格出現了蟲洞,而是因為布拉格在艾菲爾鐵塔完成後不久,旋即在自己的城市裡仿造了一座迷你版的巴黎鐵塔。

因此,不怎麼意外地,這兩座城市近一百多年來的地下文化運動經常出現微妙的連動性。一九○二年的時候,布拉格出現了一間名為「羅浮」(Louvre)的咖啡館;一九一一年的時候,布拉格出現了另一間名為「蒙馬特」(Monmarte) 的咖啡館,兩者都試圖在名字上偷渡了一點巴黎的空氣。二十世紀初,這兩間咖啡館皆為布拉格的重要藝文聚會場所。迄今,如同台灣小食肆熱愛把名人造訪的照片放大裱框掛在牆上一樣,不管是旅遊指南或咖啡館本身都喜歡提到它作為藝文與思想搖籃的光輝史,卡夫卡(Franz Kafka)尤其是必被點名的昔日座上賓。

將咖啡館這樣的公共場視為隨手可得的公共啟蒙空間,自然是承襲了熱門的法國「沙龍」文化之概念。有一段時期,布拉格最著名的沙龍靈魂人物芬達夫人(Bertha Fanta)經常借用羅浮咖啡館舉辦藝文活動,甚至把「羅浮咖啡館」直接當成沙龍的代號。卡夫卡雖然經常在日記裡面和自己鬧彆扭,聲稱自己「無法與人交談共處」,但現實生活中他經常活躍地與人交流,與他的死黨馬克思‧布洛德(Max Brod)密集參與芬達夫人的藝文沙龍,也經常和文友在這些咖啡館集會論藝,朗誦自己的創作。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天下款款行微笑季刊《誠食》專題:
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21100025347

我替這本專刊寫了一篇華新街的報導,想到華新街走走,可以先讀這篇暖身

華新街是中和的一條緬甸街
匯集大量緬甸華僑
也是趙德胤導演早期作品常見的背景
這裡的食物風情萬種
處處暗藏玄機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蟻:慾望謎網》吳慷仁:演員的可能來自於自己

/包子逸 (原載於《放映週報》)

 

訪談的那天早上,奧斯卡頒獎典禮剛結束不久。吳慷仁拎著一罐特濃黑咖啡匆匆趕到現場,見面時順口問他一句:「有看奧斯卡嗎?」他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哪有時間看奧斯卡?」說罷,先旋風似地衝出門吸菸提神。 

回到訪談現場,吳慷仁沒有打開那罐黑咖啡,只是先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的元神重新聚焦,旋即專心地注視訪談者,表示他準備好了。 

原來,訪談的前一晚他熬夜拍戲,幾乎沒有睡覺。如果他沒提起,幾乎沒人會特別注意到他略顯疲憊的眼睛,他穿著講究,頭髮整理得特有精神──抓得立體感十足的髮型正是他熬夜趕拍的新戲造型。 

 

主動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蟻:慾望謎網》朱賢哲導演:我可以寫劇本寫到八十歲

/包子逸  (原載於《放映週報》)

 

朱賢哲寫電影劇本、拍片的歷史已經超過二十年,但《白蟻:慾望謎網》卻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觀眾或許看過他的紀錄片,卻難以藉此推測《白蟻》的樣貌,即使回顧朱賢哲的拍片歷程,也會發現他的作品類型和表現手法變化多端,擅長的紀錄片也風格分歧,不像某些導演有強烈的「作者」(autheur)印記。

《白蟻》帶給觀眾的新鮮感不僅來自於對導演的「陌生」,這部電影放在近年國片的類型光譜中,也是讓人眼睛一亮的異數。《白蟻》前半部容易讓人聯想到金基德,明快緊湊、充滿懸念,利刃直指社會與道德的難題,後半場卻跳脫線性敘事,出現幾次變奏。雖然相關報導經常刻意提及一刀未剪的自慰戲,電影整體而言講究寫實、逼真,但後半場的部分超現實表現手法與心理戲也相當突出,追根究柢,這些表現手法綜合反映了朱賢哲的專業訓練與哲學觀點。

朱賢哲大學主修國畫,對書法與國畫的寫意情有獨鐘,研究所則在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主修電影製作,當時的學院訓練重視實驗劇情片,指導教授認為「詩」最接近電影的本質,而非「小說」。九○年代他參加金穗獎初試啼聲,《藝術家的電影》、《美國大廟》等短片皆相當前衛,透過聲音、影像與敘事實驗,戲謔地挑戰形式。後來,即使朱賢哲相當密集地拍攝紀錄片,也獲得多方肯定,但他卻認為,跳脫敘述框架的影像詩《弱囚》、《創世紀‧排練》最接近他的創作核心。


《藝術家的電影》(圖片來源/金穗獎)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