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包子逸

 (原載於:天下雜誌特刊:誠食款款行 III 菜市場不思議‧春季號/2018)

 

「蘇菜日記」是在臉書江湖上走跳、自成一格的粉專,專門紀錄一位年輕小姐逛市場的心得。

這位小姐姓蘇,朋友也都喊她:「蘇!」,但姑娘其實名為蘇凌,並非單名「菜」,蘇菜是「蘇去逛菜市場」的意思。

和那些正經八百的美食評論不同,「蘇菜日記」是活生生的網路喜劇版清明上河圖,擅長速寫市場的海海人生,文風詼諧,觀點另類──只要有心,整座市場都是蘇的人生小劇場。

想認識蘇菜日記的本尊,最好的方法自然是與她相約逛市場。

我們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前進木新與木柵兩個市場,貫徹「蘇菜日記」的創立宗旨,把市場逛好逛滿。這兩座市場有許多從石碇、深坑遠道而來的游擊攤販,專門賣自製食品或自種蔬菜,青菜蘿蔔上經常還沾著新鮮的土,是其他台北市場少見的風景。

初抵木新市場東側街市,只見蘇三步併兩步從街頭火速橫掃至街尾,先從「佳香豆漿」入手一杯香濃老派米漿,又閃電移動到五十公尺外購入巨大潤餅捲。早餐全部到手後,蘇這才冷靜下來,發揮閒情逸致慢慢逛、慢慢看,這樣的流程其實是「蘇菜日記」自開天闢地以來的傳統。

有在追「蘇菜日記」的讀者都知道,不擅長烹飪的蘇逛菜市場最初的目的並非洗手作羹湯,純粹只是想迅速尋獲現成的早餐。老家在台南的蘇上大學之前其實並不熱中逛市場,其來有自──老家有菜園,家門口經常天外飛來一包鄰居免費奉送的菜,加上家人廚藝高超,每逢節日總要大吃特吃,蘇家的潤餅捲據說內餡多到餅皮包不起來,她只負責進食,不需煩惱來源。

後來,蘇上了台北的大學,主修戲劇,被迫自理三餐,這才發現以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家常菜多麼得來不易,「在台北沒有阿嬤又想念阿嬤式的菜,便只能靠市場裡別人的阿嬤來回味」。幸好學校旁的黃石市場適時提供了遊子心靈與味覺的慰藉,她開始密集上市場,專門找草仔粿、潤餅捲這些故鄉小吃,甚至趁著那戲劇系排練的時候,捏造各種理由翹課去吃,最後催生出「蘇菜日記」。自從把逛市場變成熱血的正經事,蘇可以半夜去基隆逛崁仔頂魚市場,可以搭第一班捷運上菜市,這是從前不問菜事的她始料未及的。

逛市場的好處,向來包括各種始料未及的驚喜,比如,逛木新市場的時候,竟在海鮮區與蔬果區中間碰上一位挽面高手。挽面小攤門庭若市,根據牆上張貼的告示,挽面具有「養顏又美容、整眉又運動、吉祥又開運」等七大效果,讓人躍躍欲試。在四周排隊歐巴桑與青菜水果的環伺之下,蘇決定獻上自己的臉讓阿姨好好地挽一挽──原本以為做臉是很愜意的事,沒想到挽面阿姨嘴裡咬著線、指尖纏著線圈,突然化身為除草機,意圖拔光蘇臉上所有的汗毛,還問蘇「是不是屬猴」,因為「屬猴的人毛多」,蘇被整治得齜牙咧嘴,但仍意志清醒地成功阻止挽面阿姨進一步剷除她的眉毛與嘴唇上的細鬚,事後說是「不想讓她的美感套到我臉上」。

思鄉之情讓蘇無形之中回頭認真回顧陪著自己長大的食材,長期是「野孩子肢體劇場」成員的蘇,也在接觸默劇的過程中,開始懂得觀賞市場食材處理的節奏與動作,並漸漸看出了一點菜市場人類學兼心理學的趣味與戲劇性。她尤其喜歡觀察店家的招牌,這些看板可以看出老闆的性格,好比木新市場裡有個菜攤,擺出一落蒜苗,看板寫的廣告標題是:「姑姑哭了,一把八十」。

逛過了台灣在地市場,也隨著劇團出國表演而體驗了各種異國市場的風情,長大後的蘇先是領略了逛市場之樂,進而看見了食材的好處,可能是接了地氣,最近蘇竟然在台北種起菜來了,鄰居丟棄的高級浴缸現在成了她的新菜圃。從逛菜市到種菜,也許她逛的、種的都是鄉愁;那天,蘇在木柵市場的菜苗店仔細挑選了香菜與秋葵苗,看來城市農夫的新身分就和「蘇菜日記」一樣,都是認真澆灌了感情的。

逛完木新與木柵市場的隔天,蘇傳訊來報告,挽面後皮膚水嫩到「手摸會滑,真是不可思議,難怪阿姨都說讚」,雖然挽面挽得臉皮痛,但一切都值得。

 

 

蘇菜日記FBwww.facebook.com/Sufoood/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菜市場 市場 蘇菜日記
    全站熱搜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