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閒嗑牙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圖、文/包子逸

﹝刊登於《聯合文學》2017年12月號「文學生活」﹞

如果某人的專業剛好和電腦摸到一點邊,那麼,無論是學妹或鄰居歐巴桑都將為了電腦跑得慢或開機不順等雞毛蒜皮小事而求助於他,一般人無法領悟電算機也是一種博大精深分工精細的行業。因為類似的緣故,我這輩子﹝疑似被詛咒﹞大量從事文字語言相關工作,自然長期被當成文字語言工具人使喚。

從小到大,我被迫從事各式各樣文字救火隊的差事,翻譯、編輯、甚至替母親大人打報告,天荒地老地不斷擔任學藝股長,出征校園作文比賽寫很矯情的題目,在同學午休酣睡時在角落蹲寫大字報進行教室佈置,是徹底的服務業。宛如降落在廣場上的鴿子,時時有人從天而降,按門鈴要求我幫忙潤稿,口吻輕鬆彷彿邀請園丁來弄草蒔花,然而打開人家的花園,我經常倒退三步發現,所謂的花園其實是一片雨林,險遭藤蔓當場勒斃。身為文字水電工,出勤處理被文字土石流淹沒八十公尺的馬桶,也只能臨淵嘆息,但那是文字勞工的宿命。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文收錄於包子逸的新書《風滾草》

 

溫馨提醒:請以購買代替瀏覽
出版業的冰原期需要和您借火

 誠品2017年四月選書、博客來2017四月選書
● 博客來:https://goo.gl/rdrLe8
● 讀冊生活:https://goo.gl/53jJXP
● 誠品:https://goo.gl/4JAkPt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網路變成現代人的生活必需品之後,它就成了史上最強大的許願池。如果有誰想要「向宇宙下訂單」(這是心靈成長暢銷書《秘密》[The Secret] 引爆的流行語),也許先上網還比較快。

我們都聽過懷才不遇的人如何在淒風苦雨中到處吃閉門羹的故事──比如約翰‧甘迺迪‧涂 爾(John Kennedy Toole),他生前吃盡了出版社的苦頭,一本書都來不及出版便抑鬱以終,無緣得見身後留下的《笨蛋聯盟》( A Confederacy of Dunces )拿下普立茲獎,還變成瘋狂暢銷的經典邪典(cult)小說。

如果涂爾是現代的網民,也許只需要像《羊毛記》(Wool)的作者休‧豪伊(Hugh Howey)那樣,坐在電腦前把作品上架到亞馬遜電子書城,就能改寫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小說自己賣!《羊毛記》電子書賣得太好,傳統紙本出版商還反過來求豪伊讓他們出書。

當然,失意的事不會突然絕種,但現在的網路平台至少替創作者打開了許多扇窗,不必癡等幸運之神來敲門,可以先主動出擊。集資平台、部落格、創作分享網站自主性高,跳過上層主管的干預,轉而由第一線的觀眾/消費者直接以按讚率和銷售量決定誰才是王道。

2000年創辦的美國Threadless 是第一波利用大眾參與生產而致富的網路商家。他們運作的基本模式是這樣的:各路好手隨時能上傳T恤的設計圖,Threadless會員隨時能上網評鑑他們 對設計圖的好惡,每個禮拜Threadless都會挑出評分最高或爭議性最大的多種款式上架銷售,創作者與公司共同分享收益。每款設計都是限量品,但如果 某款設計銷售一空,只要有夠多的會員要求再刷,便有再刷的機會。

網站提供行銷平台,創作者提供第一手的創意,消費者主導決策──甚麼樣的時尚才算時尚,在網路新世界裡,不再是少數人說了算的事。

類似的網路品牌風起雲湧,他們所合作的設計師就在你我之中。Society6提供的地氈、抱枕、浴簾等家飾設計,也是網民上傳的作品。對消費者來說,這些素人作品顯得更個人、更稀有,不容易撞衫,也不像工廠量產的大型品牌那樣浮泛而且缺乏參與感。

2015年春末,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手作與古物(限定20年以上舊貨)網路販售平台 Etsy上市,從創業到上市,只花了十年,買家與賣家遍及全世界。Etsy的風行除了歸功於高度個人化的網路搜尋介面、推陳出新的主題報導,恐怕也是因為它獨特的經營方向滿足了後工業時代的新想望──一種更人性化、更有參與感的生產與消費型態。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年開始,每年夏初,小誌獨立刊物市集便會在台北東區的「行者」地下室展開為期兩日的聚會,現場有地下音樂表演、小吃攤,還有無數讓人眼花撩亂的自製刊物。

第二屆小誌市集的角落裡出現了兩位創辦《藍鯨》雜誌的年輕編輯,他們抱了一疊創刊號到 現場試賣,銷售成績亮眼。《藍鯨》是一本探訪台灣在地文化的小雜誌,專門深入尋常城鎮鄉村,發掘那些平常可能容易被人遺忘的文化風景。刊物市集結束後不 久,《藍鯨》巡迴全省舉行創刊號發表會,先在獨立書店展售,最後於誠品和各大網路書店上架。

與《藍鯨》類似,由台灣年輕人採訪撰稿,以「重新認識台灣」為志向的深度地方雜誌,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比如以台南為據點的《透南風》,專門主題式介紹南台灣的地方生活美學與文化產業,雜誌還配合當期主題附贈地方手工品。

向來對社會議題有高度凝聚力的高雄美濃人,自2008年以來便有計劃地推出《野上野 下》迷你刊物,報導美濃自然、產業、人文,成為這波新生代「在地小雜誌」風潮的先行者之一。《野上野下》推出十幾冊後,一群返鄉的年輕人於2011年進一 步組織了「野上野下」文化公司,在鎮上設點販售出版品與在地產品,組織在地農業與文化的體驗與行銷活動,還成立了使用當令美濃農產製霜淇淋的「遛食冰」 (客家語「來吃冰」之意)小舖,處處可見新生代與對土地的深情。

隨著永續概念的日益成熟,類似「野上野下」的組織開始在台灣各地生根,諸如彰化溪州的 「成功旅社農用書店」、高雄哈瑪星的「打狗文史再興會社」與「拾在工創」、台北貢寮的「狸和禾小穀倉」,還有新竹的「見域亭仔角」等等,它們積極參與並推 廣各種人文與產業活動,介紹日常小吃、人物、空間與歷史地圖,扮演文化媒介的角色。新生代對台灣本土文化細膩的觀察力,以及對公共議題與文化傳承的使命 感,令人耳目一新。

類似的地方組織都有自製的地方刊物,除了小冊與書籍,還包括定期出版的小雜誌,包括逗 點文創社創辦的桃園地方誌《夭夭》、高雄叁捌旅居創辦的鹽埕地方誌《什貨生活》、見域工作室創辦的新竹地方誌《貢丸湯》。今年,基隆的《雞籠霧雨》、蘭嶼的《 952vazaytamo》、創刊號介紹艋舺的《五花鹽》和花蓮 的《拾紙》也加入這越來越壯觀的隊伍,變成在地小雜誌的最新生力軍,未來他們還能帶來甚麼新觀點,令人期待。

想要貼近台灣各地真實的生活樣貌,下次到台灣各地旅行,別忘了去拜訪地方上好客又對在地文史如數家珍的年輕人,或者去獨立書店找一本在地小雜誌吧!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造訪過紐約曼哈頓155街一個鮮為人知、由豪宅改建的Hispanic Society of America博物館,它珍藏了許多重要的文件和藝術作品,更有大量近代西班牙大師諸如 El Greco、Goya、Sorolla的經典稀有畫作,讓我印象深刻,逛了一圈才發現,原來許多在西班牙看見的重量級博物館畫作,都是特地向它借展得來。

 

博物館揭露的是歷史的碎屑,我們拼湊著看,無論在哪裡、特展多完整,也只能是瞎子摸象,或許永遠都無法透徹。但是藝術作品召喚了個人的情感,並且在個人身上產生全新的意義,這或許是藝術和宗教的終極目的。

 

Hispanic Society of America裡面,特別感動我的是Goya這幅畫。

goya30  

這畫有一個故事,人們盛傳Goya愛戀著這位Duchess of Alba,包括他畫過的知名Maya裸女圖都有學者揣測是以Alba女爵為範本。十八世紀末,為了這個女人,Goya在她不知情的狀況下畫了這張圖,至死 珍藏身邊沒有公開。圖中女爵手指地面,原本地面上是一片空白,直到20世紀才有人移除上層顏料,發現內層寫了一行字Solo Goya﹝唯有Goya﹞,目前展出的作品保留了Solo Goya字樣。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包子逸

 

就台灣方興未艾的古著市場而言,如果真的要提出什麼 具體建議的話,我希望台灣的古著賣家們除了「美感形式」的執著之外,也能稍微延展一下著眼點,研究服裝的歷史與產業發展,諸如:為什麼某個年代某種形式的衣服特別多﹝比如日式戰後小津風格、完全仿製西洋職場女性的裝束,和七○年代結合西洋風格和東洋印花優點的混合設計有明顯差異﹞,注意到每個年代的衣著特色,關注的焦點除了「剪裁樣式」,還包括了當時普遍使用的質料和質料的優點,甚至文化意涵。

 

我發現台灣古著商和西洋行之有年的老古著商的最大差異之一就是──除卻「美感」,台灣古著商其實不太在乎「質料細節」和「文化背景」這件事,也因此他們在網路上或市集中介紹的細節,通常只有尺寸和造型,其他資訊空空如也。質料的細節除了講出「全羊毛」、「雪紡」之外,顯然也不比我們更加明白其特殊之處。然而實際上,光是羊毛的粗細厚薄,古著和今日粗糙的工廠製品就有極大的差異﹝除非是當今貴翻天的產品﹞,七○年代的日本雪紡,就比夜市那種可以瞬間撕破的雪紡更密實厚重、不易起皺。

 

又比如說,也許某古著上面有些手工刺繡,剛好是東方三王尋著星星指示前往朝見耶穌,但台灣古著賣家多半除了寫出一行文「圖案特殊可愛,罕見」之外,就再也寫不出什麼東西,我不確定他們到底是看不見,還是輕視任何超出視覺之外的故事性。然而那就和一個人去博物館的一幅花瓶靜物畫前,旁邊的告示牌除了告訴你那是一個花瓶而且作品很老之外,毫無其他線索一樣──我相信有眼睛和基本美感的人都能判斷那是個花瓶,而且既然它被選為館藏,自然是有歷史意義,但假使我真的愛上了這幅畫,這點資訊絕對不能滿足我的好奇。

 

文章標籤

包子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